研發人話你知! 2023-07-27

體重突然減輕,小心身體發警訊

在沒有減肥的狀況下,體重卻莫名直線下降,這並非是好事,恐需特別留意,這可能是身體發送的警訊!體重與健康狀況、精神體力、生活品質有關,若容易倦怠或短期內體重下降過快,建議前往醫院做進一步診斷,確認身體狀況。

快速跳轉目錄

一 變瘦不一定是好事,暴瘦要小心

二 體重減輕與健康風險之關聯性

三 如何改善與預防體重減輕

結論

 

一、變瘦不一定是好事,暴瘦要小心

當體重在一個月內體重急速下降5%,或半年內減輕為原體重的10%,在臨床上就是有意義的體重減輕。也就是說,以60公斤體重為例,在沒有減重或特別原因的情況下,一個月內下降超過3公斤,就應該提高警覺

體重減輕的3大原因:

  1. 身體能量消耗過大,遠大於所攝取的熱量,例如: 劇烈運動、甲狀腺亢進。
  2. 身體能量流失過多,大多是因為腸胃吸收不良。有諸多原因會造成腸胃吸收不良,例如消化道疾病、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、膽道阻塞…等。
  3. 食慾降低,食物攝取量減少,熱量不足造成身體消瘦。很多民眾,會誤以為「變老縮水」變瘦小是正常的,以為這是自然老化現象,殊不知中老年人除非不當飲食,否則體重相對穩定,變化幅度不大,所以常會疏忽體重減輕的重要性,因此若有察覺異狀,應立即就醫檢查。

 

二、體重減輕與健康風險之關聯性

一般控制飲食與運動的正規減重,營養師會建議每週理想降低0.5~1公斤,是較為穩定、安全的降幅,不宜短期就降低太多,造成身體不適。研究顯示: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%,會因為營養素攝取不足而使得肌肉蛋白質快速分解,體力變差;下降20%則有可能會影響到身體機能,因此,體重驟降不容小覷。

造成體重驟降的5種常見的可能因素:

  1. 藥物:若有服用像甲狀腺素、癲癇或帕金森症等藥物,可能會出現體重減輕的副作用。
  2. 老化:隨年紀增加,身體老化使四肢肌肉轉變成腹部脂肪;或因味覺或嗅覺退化而降低食慾,吃得少,體重自然減輕;咀嚼肌退化或吞嚥能力降低,造成吞食困難,若伴隨嗆咳風險則可能吃的更少。
  3. 腸胃道疾病:可能會因為消化性潰瘍、腸胃道發炎、消化道受損等因素,導致身體無法吸收,造成營養不良與體重下降的現象。
  4. 自體免疫疾病:因免疫系統失衡,讓長期處在發炎狀況,長久下來也會有體重減輕的情況。
  5. 惡性腫瘤:約有2成的癌症與體重驟降有關,很多癌症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或痛感,體重減輕可能是其中一個表徵,因此不得輕忽自身狀況。

 

三、如何改善與預防體重減輕?

維持理想體重,是許多人努力的目標,但若沒有特意減重而體重卻突然明顯下降,就要特別注意。據統計,非刻意的體重減輕與死亡率有密切相關,尤其對年長者的影響更為顯著。

如何改善與預防體重減輕

  1. 心理健康關注:憂鬱症常因心情低落、焦慮、對日常生活感到無趣、失眠等因素,導致體重異常減輕,尤其常獨處在家的長者更需留意;另外,還有一種狀況是失智,由於失智症與海馬迴有關,海馬迴又和下視丘、腦下垂體有密切關聯,這些腺體主管身體代謝,有可能影響食慾,造成體重減輕。因此,需多觀察與留意家中長者的生理健康狀況。
  2. 適量運動:增加日常的運動量,例如散步、慢跑、騎單車等,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甚至可多曬點太陽,皆有助於提升食慾。
  3. 規律生活:保持良好作息、三餐規律、充足的睡眠,減少壓力與焦慮。
  4. 均衡飲食: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,避免營養不均或營養不足,並可配合少量多餐的方式,增加用餐次數來提高食物攝入量。此外,也可搭配合適的保健食品來促進食慾,擺脫食慾不振的現象
  5. 定期健檢:定期健檢是透過檢查身體狀況和檢測生理指標,幫助掌握身體狀況,並有效地進行健康管理。這樣的健檢可以提早發現身體異常並作出適當調整,有助於體重控制。

 

結論

體重是一項很容易自我檢視身體健康的方式之一,而無緣由地體重驟降,卻是一項嚴重的健康警訊!研究指出:年長者的體重下降與早逝和死亡有關,可能會增加死亡的風險。若有發現體重不明原因下降,建議可先自行記錄、提高警覺,若伴隨疲倦無力,就須盡速就醫尋求協助,及早找出原因及相應的醫療對策。尋求對的醫療資源,輔以保健食品提升食慾,再搭配飲食、運動、良好作息等方式,多管齊下,才能不再憔悴消瘦,恢復健康生活